當自己的鴿棚有幾羽優秀種鴿時,那麼,怎樣正確配對往往是出成績的關鍵所在。有些鴿友付出高昂代價去引種,由於配對不當而年復一年一地飛不出成績,白白浪費了寶貴的精力和時間。欲求優良種鴿迅速出成績,我認為掌握配對中有關近交、親文、雜交和亂交這四個基本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 新引進的各系鴿或賽績鴿和自己原有種鴿雜交,這是許多鴿友慣用的配對手法,其中部分雜交子代會獲得良好的優勢遺傳。如果不斷地雜交下去,結果會適得其反,原有的賽績也保不住,更難創造出更好的成績,不斷雜交的方法有人稱為"亂交",嚴格地說,所謂雜交,應是兩個不同品系的純種鴿相配。當然,許多鴿友沒有這種條件,用一羽名系鴿與一羽飛出成績的鴿相配,這就是大家稱之為“基因型配賽績型”。或用兩羽飛出成績的不同品系親本相配,稱之為"賽績配",這類配對統稱“雜交”。歐洲各家各個不同,多數用近交方法育種,但範內和馮萊爾的育種方法就是雜交甚至是亂交,前提是用好鴿子配好鴿子。所以有時候他們就把雌、雄鴿子混養在一起,讓它們自然配對也能育出好鴿子。因為這些鴿子中沒有孬種。
運用雜交,必須弄清楚沒有血緣關係的基因組合,在自然狀態下是隨機多變的,不可控的。子代的表現有像母本的,有像父本的,也有別於兩者之間的,有返祖,也有變異的,有呈優勢遺傳的,也有劣勢遺傳的,總體呈無序狀態。就雜交優勢而言也是泛義的,也就是說這種優勢不一定會體現在競翔能力的捉高方面,也可能會反映在機體的其它方面。只有通過對子代的競翔篩選才能獲得理想的子代。現實中,往往出現不合配或幸運地得到黃金配對。不合配本質來講,只是親本非競翔性能的基因在子代呈顯性遺傳的結果。相反,兩親本的優質競翔基因得到理想的穩定的組合,子代表現出傑出的競翔能力,此雙親的結合就成了黃金配對。從遺傳概率分析,雜交雙親好配好,子代大部分好,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近交育出的子代,有人稱之力"純種"。日本鴿友填寫的系譜書中有多重近交,十幾重近交。歐洲育種家最注重近交的要數詹森兄弟,根據記載他們唯一雜進外血的就是"哈夫華普利",而這羽華普利的上祖也是一羽詹森系。其實"金無足赤",信鴿所謂"純種"不可能足純而又純的。當代生物學家對現今世界珍稀動物的繁殖問題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設法防止多重的近親繁殖。多重近親繁殖的後果是種群基因缺乏變異性,從而使動物無法抵禦疾病和惡劣的生存環境變化,甚或產生出“缺腿”“雙頭”等畸形情況。詹森之所以“神秘”在於育種上的技巧。去年我也遇到下列情況:願老師贈送給我兩羽幾布利安娜,其中一羽220雌灰出了4羽500至830公里子鴿。去年秋後,我從4羽中選了一羽外表和220母鴿極為相似的進行母子親交回血提純,出了6羽幼鴿。幼鴿的體形、羽色、眼沙等外表真象220母鴿,但在內質上明顯退化。去年隆冬,本地金華出現零下5℃的嚴寒,6羽幼鴿正值2~4月齡,在樓頂棚外完全適應不了,松毛縮頸,行為呆滯不願多動,還凍死了一羽小的,直至氣溫升至2~C以上才好轉。比較之下,同棚同齡的其它雜交鴿都行動自然,表現正常。所以這種親交子代普通認為用來留種的價值大,而參加競翔,在體質上就要嚴格選擇。
近年來,我還對中、遠程留種鴿進行隔代近交,採用同母(父)異父(母)配及血緣相隔三代以上的系統內遠交,都能取得比較滿意的遺傳效果。
出成績難,鞏固則更難,要取得常盛不衰的賽績,適當的近親捉純是重要的手段。然而,世界上的事物總是這樣,極端化總是不好,所謂"物極必反"正是此理。培養賽鴿也同樣。雜而又雜,無序可循固然不好,純而又純的多重母子或父女親交也會走向反面,造成種群退化。所以,優秀種鴿的選配,應注重賽績、血統和個體素質三結合,以優秀種系之間的雜交和種系內有計劃、有選擇的近交和遠交容易出成績和鞏固賽績。